據(jù)@央視新聞3月7日報道,當?shù)貢r間3月7日上午,韓國國防部發(fā)布消息,薩德系統(tǒng)的部分裝備,前一日(3月6日)已經(jīng)通過軍用運輸機運抵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韓國防部表示將盡快經(jīng)過相應程序陸續(xù)將薩德系統(tǒng)部署在星州基地。
“薩德”有什么能耐?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問題專家李彬說,如果在朝鮮半島部署“薩德”,美方可探測到大陸導彈,大陸的核彈頭真?zhèn)巫R別方法等資訊都會暴露。據(jù)指出,“薩德”系統(tǒng)的攔截彈射程只有200公里,但其雷達探測距離可達2000公里,覆蓋半個大陸,是最大的威脅所在。
我們該如何破解?
香港軍事專家梁國梁就曾撰文指出,理論上,如果是和平時期,是不能摧毀韓的“薩德”系統(tǒng),也不能用電磁脈沖武器擊毀其雷達。但他指出,可以在對方電磁波侵犯上做文章。
報道稱,目前,大陸在東北地區(qū)設有類似美國“鋪路爪”雷達的遠程預警雷達,這是一種大型相控陣雷達,可以發(fā)現(xiàn)數(shù)千公里外一個棒球大小的目標,而且可以集中發(fā)射超強電磁波。梁國梁指出,必要時,可以拿“薩德”雷達的電磁波入侵為由,推高上述雷達的發(fā)射功率,燒穿“薩德”的雷達。
消息一出,很快引起國內(nèi)讀者和軍事發(fā)燒友的熱議。從地面雷達發(fā)射超強電磁波能“燒穿”對方的薩德雷達嗎?多大的微波輻射功率才能起到殺傷作用?
用高功率微波武器來殺傷敵方的電子設備或人員,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超大功率的微波能量用定向天線集中在一個波束內(nèi),對準對方目標發(fā)射。按此道理,那么想用地面大型雷達發(fā)射超強電磁波,來殺傷遠在千里外地面上薩德雷達,就不大靠譜了。試想電波幾乎與地面平行傳輸,這一路上得殺傷多少設備和人員(這在技術上還有個名詞,叫友軍相殺或自殺)。而且一路消耗能量,到了目的地還有多大威力能將對方雷達殺傷?
其實當今微波大功率武器,大多數(shù)是地對空或空對地的。這樣超強電磁波在傳輸途中沒有障礙,損耗較小,又能對準目標,就有顯著的軍事價值。這個道理讀者一聽就明白了。
什么是微波反導武器
據(jù)報道,在今年1月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黃文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黃文華及其團隊獲獎的項目是高功率微波反導系統(tǒng),這種武器系統(tǒng)可能用于艦載反導武器,其主要用途是干擾乃至燒毀來襲敵方電子設備。
微波是一種波長范圍在1mm—1m之間,傳播速度為光速的高頻電磁波。高功率微波顧名思義就是峰值功率很高的微波,目前并沒有權威的嚴格定義,一般將頻率為1 GHz—300 GHz,峰值功率大于100 MW (1MW=100萬瓦)以上電磁脈沖均稱為高功率微波。
高功率微波在使用特殊天線等手段匯聚后,能夠形成方向性強、能量高的波束,由于這種大功率微波束毀壞和干擾敵方武器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中的電子元件,比如導彈中的CPU,因而得到了各國的高度重視,中國、美國等國家都在致力于開發(fā)高功率微波武器。這種武器輻射的頻率一般在1GHz—30GHz范圍內(nèi),脈沖功率在GW級(1GW=10億瓦)。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理念并不復雜,但技術上較難突破,除了大功率元器件,高功率微波傳輸和發(fā)射等固有因素外,還包含天線輻射場的旁瓣對周圍的影響(天線方向圖上,最大輻射波束叫做主瓣,主瓣旁邊的小波束叫做旁瓣——觀察者網(wǎng)注)。對于武器級別的微波功率,其旁瓣也可能對周邊的人或電子設備造成殺傷和傷害。
而解決這一難題,有可能用到高功率脈沖信號的天線特性。簡單的說,大口徑天線(包括相控陣),在天線遠場處,改變微波激勵的脈沖寬度,對天線主軸輻射場波形基本沒有影響;但在偏離主軸處,輻射場波形會根據(jù)不同的脈沖展寬和幅度減小等衰變,越偏離主軸,衰減越厲害。所以利用特殊的脈沖信號,就可以取得比靜態(tài)輻射場更好的匯聚作用,更高的瞬時能量,以及更小的周圍影響。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高功率微波武器以光速的高能電磁波攔截導彈聽起來很科幻,但也不宜過度吹捧。其實大功率雷達也有作為高功率微波武器的潛力,像中國和美國已經(jīng)裝備的一些雷達,也能在局部范圍內(nèi)產(chǎn)生類似的效應。軍艦反導(圖中為激光反導示意圖,僅供參考)
導彈中的電子元件的怎樣被燒毀的
高功率微波武器要能燒壞導彈中的電子元件,首先是要有高功率微波的發(fā)射裝置,也就是微波輻射源。其次是發(fā)射出去的高功率微波能夠“進入”導彈內(nèi)部并燒毀電子元件,畢竟,如果來襲的導彈是一個電磁波無法穿透的物體,那么高功率微波武器自然武功盡廢。
目前,高功率微波“進入”導彈內(nèi)部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通過導彈上各種傳感器窗口和彈體天線進入導彈內(nèi)部。
現(xiàn)在的導彈一般有紅外制導、雷達制導、衛(wèi)星制導、激光制導等類別,由于有制導的需要,就必須有各種傳感器窗口(比如可見光/紅外/微波雷達)獲取制導信息,以及彈體天線和外界連接獲取數(shù)據(jù),而這就給高功率微波“進入”導彈內(nèi)部提供了可乘之機,高功率微波通過導彈上各種傳感器窗口和彈體天線進入導彈內(nèi)部,傳播路徑與導彈接收和處理的各種回波信號傳遞路徑基本一致。
第二種途徑,是通過導彈彈頭、彈體、尾翼、前翼等部位存在的各類物理孔縫“進入”導彈內(nèi)部。
無論是那種途徑,由于高功率微波本質(zhì)上是電磁波,加上電磁感應的客觀規(guī)律,高功率微波都能在導彈內(nèi)部腔體形成駐波,并對電路產(chǎn)生感應電流。當感應電流較小時,會使電路功能產(chǎn)生混亂,而當感應電流較大時,則會燒毀各類電子元器件。周所周知,和傳統(tǒng)依靠慣性制導的炸彈相比,導彈能夠精確打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搭載了各種電子元件,在將導彈里的CPU等電子元件燒毀,或電磁干擾造成工作紊亂后,能夠指哪打哪的精確制導武器就部分甚至完全喪失作戰(zhàn)能力了。
高功率微波武器不局限于攔截導彈
雖然本次報道中,黃文華研究員獲獎項目的具體運用方向很可能是用于軍艦攔截來襲反艦導彈。但高功率微波武器并非只能用來攔截導彈,高功率微波武器還能用于攻擊敵方的飛機,甚至是對人員造成一定殺傷。
由于現(xiàn)代戰(zhàn)爭已經(jīng)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各類戰(zhàn)機上都搭載了復雜的電子設備,而各種電子元件在高功率微波武器面前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一旦遭到高功率微波武器攻擊,機載電子設備很有可能就會燒毀或無法正常工作。如果技術足夠成熟,可以實現(xiàn)對區(qū)域范圍內(nèi)進行掃描型的撒網(wǎng)式的攻擊,即便是美國F22、F35這樣高度信息化的戰(zhàn)機,也很有可能會遭遇電子設備失靈的窘境。事實上,美國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因地面基地進行微波武器實驗,進而導致一架飛過該基地的戰(zhàn)機墜毀,2名飛行員身亡的慘劇。
此外,高功率微波武器在理論上也能對人員造成一定殺傷,對人員的殺傷原理和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的原理是類似的。雖然目前還沒有這類武器問世,但根據(jù)相關實驗和統(tǒng)計,高功率微波武器對人員的殺傷是客觀存在的。
舉例來說,在高漏電磁場環(huán)境下工作的工人,眼睛水晶體老化比正常人要早5年。美國陸軍醫(yī)學研究實驗室所做的強微波照射試驗也表明,當微波能量密度達到0.5MW/cm2時,會造成人體皮膚輕度燒傷。達到20MW/cm2時,只需照射2秒,即可造成人體3度皮膚燒傷。當微波能量密度達到80MW/cm2 時,僅僅1秒就能使人喪命。
正是由于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巨大潛力,中國、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都在致力于研究高功率微波武器。
美國的研究重點是在飛機、無人機、導彈上安裝高功率微波武器用于攻擊敵方防空、指揮系統(tǒng)的電子設備。以及用高功率微波武器來驅(qū)散人群,畢竟之前提到過,微波能量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時,是可以讓人感到灼燒感的。將高功率微波武器用于擊落導彈目前還只是構想,未進行過打靶試驗。(美國陸軍研制的用于驅(qū)散人群的高功率微波武器)
歐洲國家在高功率微波研究上頗有建樹,還曾經(jīng)測試了五枚導彈。不過,雖然歐洲開展過相關測試,但并沒有采用高功率微波武器成功攔截導彈的公開報道。此外,
瑞典在高功率微波外場實驗上具有非常高的水平,并將研究領域擴展到了電氣化鐵路系統(tǒng)、GPS、無線局域網(wǎng)、計算機等系統(tǒng)的電磁易損性的研究上。
雖然黃文華研究員在2017年1月9日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但在2010年11月18日,高功率微波反導系統(tǒng)就在我國西北某地進行了打靶試驗并取得成功。這項技術在軍事上意義重大,而且還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以挖。(整理自:央視新聞,參考消息網(wǎng),中華網(wǎng),觀察者網(wǎng))